Indigo

一说到Indigo,就是一个头疼的问题,因为每次的梳理一旦太精细,大家就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:清晰——模糊——一团糊。

那今天就简单的说。

靛蓝(Indigo)是一种还原染料,也是人类最早应用的天然染料之一,以其特征性的靛蓝色而得名。

Indigo

既然已经说到了Indigo,那么我们先给它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:①天然靛蓝Natural Indigo②合成靛蓝Synthetic indigo。

按时间先后,在出现合成靛蓝Synthetic indigo之前,一直采用的都是采用的天然靛蓝Natural Indigo。

早期,中国用蓼蓝,东南亚及台湾用马蓝,欧洲用菘蓝,中美洲和夏威夷等地区用野青树(假蓝靛),日本用山蓝,印度次大陆用木蓝。

“Indigo”(靛蓝)一词,就是源于希腊语中的“染料——indikón”(印度的)。

如果有人仔细去研究马蓝、木蓝、菘蓝、蓼蓝、以及另外一种被称为假蓝靛的野青树,就会发现真正属于indigofera木蓝属只有木蓝和野青树。

谁先来后到我们暂且不去排位,在那个可以说是闭门造车的时代,每个地方都自己的提取方式和制作方法,包括我们刚提到的原料也是截然不同的。

如果要说它们之间的共性,就是在这些植物里都能提取出来“Indigo”这种能够浸入棉线的东西,且都是从天然的植物上进行提取的。

木蓝

菘蓝

马蓝

蓼蓝

野青树

通过从这些植物里提取出Indigo后,因为在不同的地区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,比如中国的天朝蓝【蓼蓝】、日本的蓝玉【Sukumo】、印度的木蓝【最开始的Indigo】……

而不管怎么的去进行区域的划分,它们都同属于天然靛蓝Natural Indigo。

合成靛蓝的出现,就得说到德国的拜耳拜老爷子。

1870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·冯·拜尔用靛红与三氯化磷反应并进行还原,成功合成了靛蓝。1878年冯·拜尔从苯乙酸合成靛红,从而完成了靛蓝的全合成。1880年他确定出靛蓝的化学结构。1880年至1882年期间,冯·拜尔又发展了从肉桂酸和邻硝基苯甲醛(Baeyer-Drewsen靛蓝合成)分别合成靛蓝的路线。而早在1881年,德国巴斯夫公司便开始少量生产靛蓝,早期采用拜尔的合成法,但造价较高,生产工艺不够成熟,状况并不理想。

1890年瑞士苏黎世的教授卡尔·休曼(Karl Heumann)发展了另一条从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靛蓝的路线,也就是先让邻氨基苯甲酸与氯乙酸缩合为N-(2-羧苯基)甘氨酸,然后再经碱熔、脱羧、氧化得到靛蓝。1897年BASF公司放弃了拜尔法,改用休曼法进行生产。

1901年,德国的约翰·福莱格(John Pfleger)改良了休曼的方法,改用从苯胺为原料经N-苯基甘氨酸和3-吲哚酚生产靛蓝。与休曼法相比,福莱格改进法有诸多优点,原料苯胺非常易得,而且反应产率也较高。目前靛蓝几乎全是由人工合成得到的,而合成方法就是以福莱格的改进法为基础。

是的,随着时代的发展,合成靛蓝的成本由一开始的天价到现在的较低成本……

是不是有点像思维导图?

这样的描述,应该是简洁明了了。

好了,这里是DENIM CLUB 。

DC,您养牛路上的好朋友。

如有合作意向,可微信或邮箱ericlee@denim.cn联系。